7月24日,我院“独墅湖大师讲堂”特邀苏大基因组资源中心主任徐璎教授,带来一场以“生物节律与临床相关研究探讨”为主题,兼具学术深度与临床价值的精彩分享。创新转化平台学科带头人及主要负责人、临床检测中心主要负责人、肿瘤科负责人出席活动,在院职工和研究生参加。
徐璎教授学术造诣深厚,在生物节律和睡眠的分子遗传学研究、生物钟的翻译后调控等方面做出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在Nature,Cell,EMBO J,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Cell Rep等国际主流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获得美国生物节律学会先驱者奖(2021)。徐璎教授是亚太小鼠胚胎干细胞资源中心-剑桥苏大基因组资源中心创始人,国际小鼠表型分析联盟的指导委员会成员,曾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英国皇家学会牛顿高级研究学者基金、国家支撑计划课题、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金委重点项目等资助。
讲座伊始,徐璎教授从基础概念切入,系统阐释了生物节律的核心内涵。她指出,生物节律是生命活动随时间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其存在于从微生物到人类的所有生命体中,是生物体适应环境节律的进化成果。生物节律系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由环境因素、振荡系统与输出系统共同构成的精密网络。
徐璎教授提出,生物节律应成为医学的“第四维度”。她分享的研究数据显示,肿瘤治疗效果存在显著的时间节律周期差异,部分化疗药物在上午给药副作用更小,而免疫治疗在下午可能更易激活抗肿瘤免疫。科学假说的验证为这一观点提供了支撑。徐璎教授团队实验发现,生物钟在适应与应激反应中功能迥异:摧毁小鼠的视交叉上核(视交叉上核是大脑中调控生物节律的核心中枢,被称为“生物钟的起搏器”)虽加快了时间依赖的炎症过程,却意外促进了组织修复;时间限制性饮食可影响小鼠体温稳态,而摧毁视交叉上核,能挽救低温血症小鼠的死亡。这些发现提示,通过调控节律可能优化疾病治疗策略。
针对临床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徐璎教授同与会成员展开热烈互动。面对“失明患者是否有节律”的提问,她解释道,人体节律调控不仅依赖视觉感光,皮肤、松果体等也存在光感知机制,失明者仍可能保留部分节律功能,但周期稳定性会下降。关于“儿童睡眠与节律建立”的问题,她指出,新生儿节律的逐步形成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早期光照、喂养规律对节律塑造至关重要。针对“肿瘤治疗时间选择”“限制性饮食与肥胖干预”“肠内营养输注时段优化”等临床关切问题,徐璎教授逐一解答并提供深入见解,现场学术交流氛围浓厚。
讲座尾声,何军教授表示希望能以此次讲座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我院创新转化平台、临床检测中心及相关学科与徐璎教授团队在生物节律领域的合作交流,推动相关研究深入发展。本次讲座不仅深化了我院科研与临床人员对生物节律的认知,更启发大家在未来工作中融入“时间维度”这一概念,让医疗服务更精准、更贴合生命本真规律,也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